一枝春芳驱愁雾,灯花争向西窗舞。九转艰辛终不负。扑簌簌,潸然说尽十寒暑。
傲雪红梅香彻骨。初心仍系来时路。金榜高悬重启步。张旗鼓,竿头百丈和云翥。
如果一定要深入探究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起源,那就应该追溯到2009年的深秋长沙劳动西路田汉大剧院旁边的那个小餐馆了。几位当时还算意气风发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年人一边喝酒一边海阔天空地胡侃,不知道因为一个什么样的原因突然提到了各自的实验室 (当时的几位都承担着各自学校材料学院的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突然间意识到应该为一线的教学人员创造一些外出交流的机会,突然间就一拍即合决定召集一次校际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讨会。于是,在一通忙乱之后,第一届全国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讨会就在次年 (2010年) 夏天粉墨登场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近30所院校的70余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在云南昆明风景如画的翠湖畔召开的会议。
金相大赛这个概念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的思路是举办“材料实验技能竞赛”。与会者一致认为:作为实验性较强的一个学科,在材料学科方向上组织举办全国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很有必要;但是组织这样的大赛需要循序渐进,从小到大,不断积累经验。与会者就大赛的规模、组织方式等提出了很多积极建议,并就组织大赛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与会者一致建议研讨会组织者与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沟通,在取得教育部支持的基础上,尽快开始大赛的筹备工作。
出席本次会议的一些代表后来成为了后来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中坚力量,他们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孙建林、重庆大学刘天模、天津大学崔振铎、东南大学梅建平、国防科技大学周新贵、昆明理工大学胡劲、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当时还叫做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张骋、清华大学龚江宏、昆明理工大学段云彪、北京科技大学熊小涛、清华大学赵玉珍、天津大学韩雅静、东南大学晏井利、中山大学张曰理 ... ...。本次会议的参会高校中绝大多数也成为了后来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积极参与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东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 ... ...。
昆明会议之后,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筹备工作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2010年11月12日,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单位牵头正式向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提交了《关于成立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材料学科实验教学分会的请示报告》。次年2月,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正式批复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工作分会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会“,研究会开展工作时使用名称为:全国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会。
2011年4月初,全国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了成立大会并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80多位理事和代表出席了会议。除了参加过昆明会议的高校外,北方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青海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燕山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教授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
会议推举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潘伟担任研究会理事长,推举北京科技大学孙建林担任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推举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龚江宏担任研究会秘书长,通过了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名单。
第一届理事会议围绕研究会的职能、定期举办的周期、实验教学规范与案例汇编、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的形式与内容等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理事们从各自院校材料学科的特点与前期实验教学的经验教训出发,争相发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形成的一致的意见有:(1) 研究会定位于民间群众组织,侧重于研究与探索,不与教职委的职能重叠;(2) 每年举行1次会议,每次设定主题,有一定学术性质,积极争取一线工作的实验室主任们参加,可以出版会议论文集;(3) 材料学科范围广,跨度大,各个院校材料学科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规范难以实现统一,可以出版实验教学的典型案例汇编供教师参考;(4) 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首先需要明确材料学科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竞赛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可以借鉴已经成熟的竞赛形式,但同时需要考虑材料类竞赛的特殊性。
在充分考虑了可行性的基础上,会议决定首先以金相技能作为实验技能竞赛的内容进行尝试,开始启动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筹备工作。
长沙会议一结束,在孙建林教授的倡导下,北京科技大学便开始了北京科技大学首届金相实验技能大赛的筹备工作并于2011年6月27日至28日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一次预演,本次大赛为全国大赛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11年12月,全国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会向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正式提交筹办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申请报告。在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及讨论之后,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正式发文,启动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组织工作。
至此,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开始闪亮登场。
记忆中,2012年冬天的北京冷得有点特别。来自春城昆明的这些小伙子小姑娘小脸都冻得红扑扑的,而年纪稍长一些的带队老师可能已经把多少年都没穿过的所有冬衣都穿上了。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大家的热情。12月5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23所高校的50名教师和71名本科生走进了北京科技大学,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金相金相技能大赛,见证了一项充满希望同时也充满艰辛的事业正式起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实验室处处长李平、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秘书长王兴邦、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潘伟、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孙建林、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会秘书长龚江宏等出席了大赛的开幕式。开幕式上,龚江宏介绍了大赛筹备情况及安排,上海交通大学王琦同学以及中南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潘清林教授作为高校师生代表先后发言。教育部李平处长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本次大赛响应了党的十八大号召,有利于深化高教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将开辟新的本科生技能竞赛形式,将在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精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校际交流、展示校园风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大赛初赛于12月6日进行。参赛选手分为两组,选手们认真准备、出色发挥,指导教师不厌其烦、耐心指导。经评委会认真、公平地审评,最终选拔出49名同学进入决赛。决赛于12月7日进行,决赛选手分为两组,选手们精湛的技术、稳定的临场发挥、高质量的金相试样和组织照片,征服了在场评委和观众。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系主任刘国权教授担任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袁康教授、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主任梅建平、重庆大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刘天模教授、燕山大学刘建华担任评委会成员。
值得一提的是,刘国权教授 (下图左) 从应邀担任第一届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以来,在这个岗位上一直为大赛义务服务直至2019年第八届大赛,为保证大赛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本届大赛的另一位评委、来自燕山大学的刘建华老师 (下图右) 则是从此开始连续担任了十届大赛的评委,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为大赛服务。
经过评委会专业、认真、负责的评审,共评选出海世明、焦敬业、张露茜等18名一等奖获得者,评选出凌亚俊、陈颖、李倩等31名二等奖获得者。
在首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举办期间,同时举办了“材料学科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举办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对参赛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北京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虚拟实验室等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
竞赛期间,还同时举办了“金相史话”学术讲座,由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科技大学杨平教授主讲。杨教授从金相学的兴起入手,以其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丰富的知识盛宴。
或许,刚刚起步的这个第一届大赛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一步迈得是坚实的:无论是比赛形式的可行性还是评审环节的公平性,都为大赛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 这届比赛设置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的比赛,成为了后来历届大赛所依据的模式;
- 为了避免大赛进入“仅为获奖而比赛”的误区,这届比赛一开始就确定了每所高校最多只能获得一个一等奖;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被证明是一项充分调动参赛高校积极性,保证大赛魅力的有力措施;
尽管这届比赛开始前所有参赛高校领队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保证每所高校都有一个一等奖,但是最终在评委的坚持下,少数高校因为选手作品质量确实太差仍然被取消了一等奖获奖资格。这个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大赛的质量和大赛的公平公正。大赛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的今天,二等奖和三等奖的获奖人数随着参赛高校数的增大而增大,但一等奖获奖人数却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第一届“试水”成功之后,东南大学接过了大旗,开始筹备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第一届大赛因为多少有点探索的性质,参赛高校以邀请为主,规模一开始计划控制在20所以内,最终也只是吸收了23所高校参赛。第二届则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宣传,希望吸引更多高校关注并参与,因此正式参加第二届大赛的高校数比第一届翻了一番以上,达到了48所。大赛组委会很用心地为每一所参赛高校留下了一张合影,使得我们到了今天还能看到“那时的你那时的我”。以下选择几张:
2013年10月9日至11日,“艾默生创新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隆重举行。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8所高校的106名教师和165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本次大赛。本届大赛评审委员会由18所高校的19位专家组成,北京科技大学刘国权教授担任评委会主任委员。经过初赛、决赛的层层角逐,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4名、一等奖30名、二等奖45名和优胜奖57名;优秀指导教师奖31名、团体优胜奖24名。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的傅进同学同时获得“特等奖”和“艾默生特别奖”。
为了办好本届大赛,东南大学早早就成立了以副校长担任主任、教务处处长及设备处处长担任负责人的大赛组织委员会,成立了以材料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大赛工作组。梅建平和晏井利两位老师负责具体筹备工作。
大赛期间,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志愿者团队随时随地热心为参赛师生提供服务,解决各种困难,更是成为了本届大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赛后,多所高校对本届大赛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盛赞本届大赛的组织水平,树立了全国同类大学生技能大赛的“标杆”,在第一届基础上又迈上了一个台阶。同行们在赞许比赛的公正性、普及性、参与性的同时,对比赛期间设立的循环运行班车、休息交流区、同步观摩区、考察参观、医疗保障、志愿者服务等充满关爱的人性化细致会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甚至动用了“完美”等褒奖之词,感叹不虚此行。
与第一届大赛相比,第二届大赛在规范性方面大大提高了一步。
- 首先,比赛规则和比赛流程的制定非常注意细节,评分标准也刻意强调了可操作性。由梅建平老师主持制定的这些文件成为了后来几届大赛的范本。
- 其次,第二届大赛建立了样品保密制度,使得评委无法得知所评审的样品是哪位选手的,这种“盲评”方式一直沿用了现在,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评审的公正性。
- 第三,第二届大赛设立了一个申诉小组,允许参赛师生就大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向大赛提出申诉。这一制度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只不过“申诉小组”这一名称后来演变成了“监督委员会”。而其职责也由最初的处理申诉发展成了对大赛各个环节的无死角监督。重庆大学刘天模老师从本届大赛开始便成为了申诉小组以及后来的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直至2017年退休。
此外,本次大赛设置了观摩室,与评审室只有一墙之隔,很有轰动效应。在观摩室通过投影仪与评审室老师同步观察金相组织视频,屏幕上显示着选手姓名,一目了然。观摩的师生们时而聚精会神,时而欢呼雀跃,这样的气氛“很给力” 。尤其是大屏幕现场观看评审打分情况,所有老师和同学们都可以现场交流和讨论参赛者的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也让大家都增长了知识,并且看到了他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差异。这种现场观赛的感受,仿佛看足球比赛一样让人心潮澎湃:从未想过一场科技比赛,竟能有如此大的可观性和乐趣。这种模式在后来几届也一直沿用,直到第九届因为疫情原因而改为了线上直播方式。
欢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