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办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于2015年10月9日至11日在昆明理工大学举办。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在内的102所高校的589名师生在金相技能大赛中同场竞技、交流切磋。



开幕式

10月10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联合主办,昆明理工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在我校莲华校区举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孙东立,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易健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上,孙东立秘书长介绍了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的发展历程。她表示,经过近五年时间的发展,该项赛事已正式成为了一项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带动了各参赛学校选拔赛近万人参与的规模,极大的促进了各参赛高校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次比赛将继续秉承黄伯云院士提出的“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不断提高材料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促进全国各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使其成为一个在材料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赛事。



易健宏副校长指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在实验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是云南省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纳入云南省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联合共建了虚拟实验室,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昆明理工大学作为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发起单位之一,一直致力于大赛的宣传和规范化工作,学校将全力以赴、精心组织、服务到位,确保会议的圆满成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对我校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材料学科发展等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助推学校相关学科发展,共促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与改革,为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随后易副校长代表大赛抽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决赛样品类型。


比赛

本次比赛从形式依然是东南大学比赛的翻版。来自102所高校的304名大学生来到昆明理工大学参加了10月10日举行复赛,复赛样品为45钢;其中的150名选手晋级决赛,决赛样品为T12钢。



闭幕式

在10月11日的决赛中,产生了一等奖45名,二等奖75名;连同复赛一道产生了三等奖120名。本次大赛首次设立了团体名次,最终昆明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分别荣获了本次大赛的团体第一名、团体第二名和团体第三名。应大赛冠名赞助商的要求,本届大赛设置了一个“徕卡”特别奖。获得“徕卡”特别奖的是来自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杨惠雅同学。



从本届大赛开始,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进入了规范化轨道。大赛成立了相对稳定的竞赛委员会,制定了《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章程》、《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评审工作条例》和《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竞赛规则》等规范文件,以在制度层面上保证大赛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此外,大赛竞赛委员会在比赛样品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标准化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带队老师开始重新思考选人机制和训练方法了

随着比赛的规范化,举办次数增多及规则的限制,很多训练方面隐藏的问题开始暴露,许多原来比赛成绩一直比较好的学校出现了一些失误。看到一带队老师的博客,写的挺凄美的:“金相竞赛,铩羽而归。在赛场,同学的心理崩溃掉了;恐怕很多的动作、行为,已经不能用常理来推测。同学在平时的练习,时间仓促,工作量、勤奋劲头不够。心理素质之差,是没有想到的。根本在于,同学们对于金相技术的认识,过于肤浅,没有入门。与同事、同学们走在校园中,落寞之情,还是可以体会得到,大家都不知道可以说些什么。火车上,一觉睡到天明,直接到学校。天气阴冷,倒是很切合此时的心情。”

(1)金相大赛既是同学之间的较量,更是指导教师之间的较量。第一届(首届),从接到通知到参加比赛,时间比较紧,每个参赛的学校材料学院只在高年级小范围内选择,有些学校干脆直接指定参赛选手,抓紧进行训练,仓促上阵,比赛以参与为主。到第二届比赛,学校内部金相技能大赛大规模开展起来了,参赛同学扩展到其他学院同学和低年级同学,参赛学生的水平越来越高,竞争异常紧张和残酷。有的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准备工作从6月即开始, 放弃了暑假的休息时间,有的甚至把学生送到企业金相室,进行高强度制样训练。北京工业大学的宗斌老师,动作超快,第一时间拿到了比赛用砂纸及其耗材,参赛学生王婧一,自费到东南大学参加东南大学内部举办的选拔赛以适应比赛场地和比赛环境。

(2) 如何选拔赛如何确认真正优秀者?经过第一第二届比赛,许多带队老师都成了熟人或好朋友了,但是参赛学生却每年都在更换,都是新的,大赛还真不像体育比赛那样找到一个好苗子,努力培养,可用使用好多年。因此年年都得选拔优秀者参赛非常重要,得有一定天赋,得有一颗大心脏,还得苦练,实力一定要到。有的学校采用比赛和选拔赛合二为一,层层选拔优胜者作为参赛者;而有的学校则认为金相制样而言,获奖往往带有撞大运的成分,真不一定合适人选,距离比赛水平差的很远,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磨炼,才能让真正优秀者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因此采用比赛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还有的学校认为还同时注意选手的搭配:性格搭配,性别搭配,兼顾踏实的和灵光的搭配,稳定性好的与能够超水平发挥的搭配相结合的方式等。

(3) 选拔出来的选手,决赛阶段之前的强化集训过程如何开展?现在的学生思想多元化,功课多,社会活动多,也没时间琢磨,你得把要点弄成口诀,递到他手上,形成条件反射。学生开始的时候新鲜又去,一旦练下去才知道制样是枯燥的,浪漫色彩马上全没了,一定要让学生坚持下去,吸引同学的参与可以建立于“得奖”功利引导;还有就是一些迫切地想要考研加分的人,虽然目的不太纯,但是他想要名次的愿望会使他比常人更努力地学习。对金相技术细节的认知,需要精细到如何施加抛光冷却液(水),砂纸的选择除了“编号”,张数的限制;抛光绒布的吸水性如何,等等,这样的细枝末节。编制一份金相样品制备、组织显示过程中的缺陷,关键的在于,说明缺陷形成的原因以及避免的方法。关于制样手磨和机磨方式孰优的问题,我曾经宗斌老师有几年时间的争论,我觉得用机磨门槛高,学生用机磨的话不稳定因素会更多,使比赛更不可控,而宗老师觉得从比赛的时间上看,以及对学生今后从事实际金相工作的长远发展来看机磨更为合理,最后谁都说服不了谁,都按各自的思路探索,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方法,也许适合自己的就是会好的。

(4) 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训练。演练和实战有差别。参赛学校,人数多,越来越残酷,周围的气氛会迫使学生心理上,莫名的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不要说超常发挥,就是正常发挥都不容易。经常模拟实际场景非常重要。对于比赛现场的设备、环境的陌生,一个细节不到都会影响成绩,看到一学生写的大赛回顾:东南大学赛场布置太密,旁边的砂粒都飞到我这儿了,再有东南大学抛光机转速比自己学校的快很多,第一次比赛前练习时样品飞了六到七次,这让我很恐惧。适应场地的机会往往比想象的更重要,我们应该找到所有会场与练习时的不同之处,并且逐一找到解决方案。借用宗斌老师的一句实在话:其实什么也别想,踏踏实实走一遍流程才能发现问题所在,而许多学生总是觉得差不多差不多,结果到真正比赛的时候就总是差一点差一点。挑战铸造样品中含有杂质,样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是每个高校老师必去的地方,离昆明理工大学老校区不远,在云南师范大学的老校区内。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合组临时大学继续办学。次年1月初,长沙临时大学被迫再次奉命西迁云南昆明。1942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合一。一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在铁皮屋顶教室里上课,住四面透风的茅草屋,时不时还有日军飞机来轰炸。历经艰难困苦,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下创造奇迹。联大师生却造就了中华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上的奇迹:(1) 西南联大先后共有1100多学生投笔从戎参加抗战,其中5人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以鲜血践行了“刚毅坚卓”的校训。(2) 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据统计联大校友中共174人当选“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在1948年中央首届院士评选中产生了81位院士,其中有27位出自西南联合大学。其中有两个 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人: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两弹一星”功勋章 获 得者8人: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季希、朱光亚、邓稼先。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西南联大完成了历史使命,于1946年7月宣告结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平津。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改名昆明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又改名为云南师范大学,成为西南联大留在云南的永久纪念。

尽管西南联大存在了短短8年11个月,随时空而去,但她不是清风拂面,而是丰碑激励。西南联大的师生,赶上了一个最坏的时代,战争的硝烟让他们的青春伴随着苦难。苦难中,他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遗产,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代学子们奋发进取。

西南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程里老师的原文中与赛场内外活动相关的照片较少,我们从其他渠道收集了一些照片作为对本文的一个补充一并发在这里,或许你能从中找到不少熟悉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