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办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刘华英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的金相之“路”

作者刘华英,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机械材料学部教师,主要从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金属基复合材等方面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校教改课题1项,一流课程建设1项。



首先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从名字上看好像是南昌航空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其实不是。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管学科为主,工、管、文、理、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2001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试办,是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当然,和其他独立学院一样,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南昌航空大学雄厚的优势教学资源。所以我们总是习惯地将南昌航空大学称为“校本部”。

初闻金相大赛是2017年的暑假,当时江西省正在筹备第一届省赛和第六届国赛。那时的我们还只是旁观者。到了今年,我们已经参加了5届省赛、2届国赛 (并已经报名参加今年的第十届国赛)。


刚开始组队参赛的时候,我们学校甚至都没有一台抛光机,没有一台显微镜,指导老师也没任何经验,就只能到南昌航空大学本部蹭场地、蹭设备、蹭经验。就这样,我们开启了“取经”之路,而这条取经之路我们一走就是五年。

每年的训练期间,学生们就开始往返于两学校之间,白天要上课,选手们只能在晚上来校本部蹭实验室训练,训练结束后还要踩着最后一班公交返回学校寝室。2019年,我们第一次报名参加国赛,而这一年我们学院整体搬到了共青城,两校的距离拉得更远了:学生需要从位于共青城市的共青校区到位于南昌市的校本部前湖校区训练,每天来回150多公里,3个多小时的往返车程,只为了能晚上借南昌航空大学的实验室磨样。


学生们格外珍惜在实验室训练的机会。有时碰到实验室晚上要上课,学生们便一下校车就赶到实验室里利用傍晚的时间先练习,等到别人晚上上课后再去吃饭。到了周末更是舍不得休息,一头扎在实验室里训练。就这样,我们坚持了5年。虽然每年的学生都不一样,但是我们昌航科院学生身上的这股执着劲,这颗拼搏的心,这份不放弃的精神始终没有变。而他们的坚韧、刻苦,为他们赢得了每一场比赛。


每一年在这条同来同去的路上,学生们苦练的不仅仅是制样的技能,还有他们的团队荣誉感:不抛弃,不放弃,共同努力一起进步。金相小队的同学们一起制定计划和目标、分析比赛方案和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把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练习过程中遇到瓶颈时相互间的鼓励,磨出一个好样时经验的分享,一次次的练习获得每一点的进步,对他们来说都是一起努力的结果。他们知道没有足够的练习肯定磨不出好的试样,因此在赛前准备的每一天都认真对待。对于每一个试样,用不同的制样方法几个人来试验每种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通过累计经验和更多的技巧来增强自己比赛获胜的信心,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总结提升技巧性的经验。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一起在实验室度过,但是每个人都没有懈怠,一起面对困难和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他们知道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所以他们一起面对困难,全力以赴,坚持到底,一定会收获属于他们的荣誉!


我们学院的领导感动于学生们每一年的坚持,这些年来也在大力地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金相大赛,除了经费上的保证,同时也积极为参赛的学生做好各项后勤保障。2019年,因为校区距离太远,晚上的住宿成了大问题,学院出面帮学生在校本部借用了宿舍。这样选手们只需要每天放学跟着校车到本部,早上起来跟着校车回共青城上课,大大地解决了选手们的后顾之忧。2020年,学院的发展规划中,建设新的金属材料实验室也列入了规划当中。

有付出就有回报。我们第一次参加国赛是2018年在常熟理工学院举办的第八届,第一次参加就获得了一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团体总分列第26名,获团体二等奖。到了在太原理工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大赛,我们再次获得了一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团体名次更是大幅度提高,以团体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团体一等奖。

上面我所说的只是我们学校为金相大赛付出过的努力。相信其他高校的每位老师、每位选手、每一位金相人为了每年的这场技能大赛都付出过大量的心血。老师们从一个菜鸟领队到到经验老道的指导教师;学生们那一双纤纤玉手上也都起过泡,长了茧。磨铁已然刻入我们每个人的DNA。

作为一名指导老师,这五年,除了教学生如何制样外,更多的是在不断地感激、感动、感恩。感激学院领导的支持,使我们昌航科院的金相队伍不断的在壮大;感动于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突破自我;感恩金相大家庭,在遇见困难时,你们的无私分享与帮助。